您好!欢迎访问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!
免费咨询热线
186-0384-7333在环保意识提升与资源循环利用需求增长的当下,越来越多人选择 DIY 小型造粒机,将木屑、秸秆、塑料边角料等原料转化为实用颗粒。但不少新手在调试环节屡屡碰壁,要么颗粒松散易碎,要么机器卡料停机。本文结合实操经验,从准备工作到核心调试技巧,手把手教你搞定小型造粒机调试,轻松产出均匀、紧实的理想颗粒,同时覆盖 “小型造粒机调试方法”“DIY 造粒机常见问题” 等关键知识点,助你少走弯路。
调试并非开机后才开始,前期准备是否到位,直接影响后续颗粒质量。新手常忽略原料预处理与机器检查,导致调试时问题频发,需重点关注以下 3 点:
理想颗粒的前提是 “合格原料”,不同原料(如生物质、塑料)的预处理标准不同,但核心原则一致:
湿度控制:生物质原料(木屑、秸秆)湿度需保持在15%-20% (手捏成团、松开轻碰即散),湿度过高易导致模具堵塞,过低则颗粒松散;塑料原料需干燥至水分含量<1%,避免造粒时出现气泡。可通过烘干箱或晾晒调节,不确定时用湿度计检测(建议选择精度 ±1% 的工业湿度计)。
粉碎粒度:原料颗粒直径需匹配造粒机模具孔径(通常为模具孔径的 1/3-1/2),例如用 6mm 模具造粒时,木屑粉碎后粒度应在 2-3mm。若颗粒过大,易卡料;过小则会增加原料损耗,可通过更换粉碎机筛网调整。
小型造粒机核心部件为 “模具 + 压轮”,调试前需逐一排查:
模具安装:确认模具与机座连接牢固,无松动(可用扳手检查固定螺栓,扭矩保持在 30-40N・m),模具表面无裂纹、毛刺(若有毛刺,用砂纸轻轻打磨至光滑,避免刮伤原料)。
压轮间隙:压轮与模具之间的间隙是关键,过大则原料挤压不充分,颗粒松散;过小会加剧部件磨损。理想间隙为0.1-0.3mm,检查方法:将 A4 纸插入间隙,拉动时感觉有轻微阻力但不卡纸,即为合适。
传动系统:检查电机皮带松紧度(按压皮带时下沉 1-2cm 为宜)、轴承是否缺油(若有异响,及时添加润滑脂),确保机器运转顺畅。
正式投料前,需进行空转测试:开机后让机器空转 5-10 分钟,观察转速是否稳定(小型造粒机转速通常为 300-500r/min),无异常噪音(如金属摩擦声、电机轰鸣声)后,再少量投料(首次投料量为机器额定产能的 1/3,例如额定产能 10kg/h,首次投 3-4kg),避免原料堆积堵塞。
调试过程中,需根据颗粒的外观、硬度、密度实时调整,以下是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,新手可直接对照操作:
若颗粒用手一捏就碎,密度<1.1g/cm³,原因及调整方案:
压力不足:检查压轮间隙是否过大,若间隙超过 0.3mm,用调节螺栓将压轮向模具方向微调(每次微调 0.05mm,调后再次用 A4 纸测试间隙);若间隙正常,可适当提高电机电压(小型造粒机通常用 220V 电压,稳定在 210-230V 之间,电压过低会导致动力不足)。
原料湿度过低:若颗粒表面干燥、无光泽,可向原料中均匀喷洒少量水(每 10kg 原料加水 0.5-1kg),搅拌均匀后静置 10 分钟,让水分充分渗透,再重新投料。
生物质颗粒硬度以 “用脚踩不碎,扔在地上不裂” 为宜,若颗粒过硬(硬度>80N)或塑料颗粒出现变形、焦糊,需调整:
压轮间隙过大:反向微调压轮,缩小间隙(每次调 0.05mm),同时减少投料量,避免原料过度挤压。
塑料造粒温度过高:塑料造粒需控制模具温度(如 PP 料温度为 180-200℃,PE 料为 160-180℃),若温度过高,颗粒易粘模、变形,可降低加热圈温度(每次降 5-10℃),待温度稳定后再投料。
若颗粒长度差异大(超过 ±2mm)、表面有毛边,原因及解决方法:
模具孔径堵塞:部分模具孔因原料杂质堵塞,导致出料不均,需停机后用细铁丝疏通堵塞的孔,同时筛选原料(用筛网过滤杂质,筛网孔径与模具孔径一致)。
切刀位置不当:颗粒长度由切刀控制,若切刀与模具距离过远,颗粒过长;过近则过短。调整切刀位置,使切刀与模具表面距离等于目标颗粒长度(通常为 3-5mm),固定后开机试切,根据实际长度微调。
卡料是新手最常遇到的问题,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机,避免电机烧毁,排查步骤:
原料检查:查看是否有大块杂质(如石子、金属片)卡住模具,若有,用镊子取出,后续需加强原料筛选;若原料结块,需重新粉碎后再使用。
部件检查:若原料正常,检查压轮是否卡死(可能是轴承损坏),或模具内原料碳化(温度过高导致),需拆解部件清理,更换损坏零件后再试机。
调试完成后,日常维护不可忽视,否则易导致机器性能下降,颗粒质量波动:
每次使用后清理:停机后趁热清理模具内残留原料(用专用刮刀刮除,避免硬敲硬砸损伤模具),用压缩空气吹净机内粉尘,防止原料结块堵塞。
定期润滑:每周给压轮轴承、传动轴承添加一次锂基润滑脂(型号为 3# 锂基脂),每月检查电机轴承,若润滑脂变质,及时更换。
模具保养:模具使用 100 小时后,用细砂纸打磨模具孔内壁,去除残留的原料积碳,延长模具寿命(优质模具可使用 500-1000 小时,保养得当可延长至 1500 小时)。
记录调试参数:每次调试时,记录原料湿度、压轮间隙、电机电压、颗粒质量等参数,形成 “调试日志”,下次更换原料或机器重启时,可直接参考最优参数,减少重复调试时间。
误区 1:一味缩小压轮间隙追求硬度
压轮间隙过小会导致模具与压轮过度磨损,反而缩短部件寿命,且颗粒易出现焦糊(摩擦生热过高),建议间隙控制在 0.1-0.3mm,硬度不足时优先调整原料湿度或压力。
误区 2:原料湿度越高越好
湿度过高(>25%)会导致原料粘在模具上,无法顺利出料,甚至引发电机过载,需严格按照原料类型控制湿度(生物质 15%-20%,塑料<1%)。
误区 3:开机后立即满负荷投料
机器启动时,电机处于不稳定状态,满负荷投料易导致卡料,建议首次投料为额定产能的 1/3,运转 10 分钟后再逐渐增加至满负荷。
小型造粒机 DIY 调试看似复杂,实则掌握 “原料预处理 - 部件检查 - 实时调整 - 日常维护” 的逻辑即可。新手无需追求一次成功,可通过多次试机积累经验,重点关注颗粒状态与机器参数的关联,逐步优化调试方案。只要耐心操作,无论是生物质燃料颗粒,还是塑料再生颗粒,都能稳定产出理想产品。若在调试中遇到特殊问题(如电机异常发热、模具频繁堵塞),可留言说明具体情况,笔者将为你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1 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34113号-4 XML地图 平台电子营业执照信息公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