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!

行业动态
您的位置: 首页>>新闻中心>>行业动态

成球率突然下降?排查圆盘造粒机的这五个关键点(粘合剂、物料细度等)!

发布日期:2025-09-01 09:59:44浏览次数:17


在有机肥、复合肥、矿产加工等颗粒生产领域,圆盘造粒机凭借结构简单、操作便捷、颗粒圆润度高的优势,成为主流造粒设备之一。其核心指标 “成球率”(通常要求≥85%)直接决定生产效率与产品合格率 —— 一旦成球率突然从正常水平(如 90%)骤降至 70% 以下,不仅会导致原料浪费(不合格颗粒需返工),还会中断生产流程,增加运营成本。

成球率突然下降并非偶然,多与 “设备参数偏移”“物料特性变化”“操作细节疏漏” 相关。结合行业实践,只需重点排查粘合剂、物料细度、圆盘倾角、圆盘转速、物料含水率五个关键点,即可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。本文将逐一解析每个关键点对成球率的影响机制,提供 “问题表现 - 排查方法 - 调整方案” 的全流程解决方案。

1656920141296182.jpg

一、关键点一:粘合剂 —— 成球的 “粘结核心”,浓度 / 用量 / 类型错配是主因

粘合剂是圆盘造粒的 “灵魂”,其作用是通过黏性力将粉状物料团聚成稳定颗粒。一旦粘合剂出现问题,成球率会立即下降,常见问题集中在浓度不当、用量偏差、类型错配三大方面。

1. 问题表现

  • 粘合剂浓度过低:物料无法形成稳定料核,颗粒松散易散碎,成球率下降 15%-20%,且颗粒表面粗糙;

  • 粘合剂浓度过高:物料过度黏结,易在圆盘内形成大结块(直径>10mm),合格颗粒占比降低,同时黏附圆盘内壁,清理频率增加;

  • 用量不足:料核形成数量减少,大量粉状物料随圆盘转动被甩出,成球率骤降;用量过多:颗粒相互黏连,形成 “连珠状” 不合格颗粒。

2. 排查方法

  • 浓度检测:取 100ml 粘合剂溶液,通过比重计检测浓度(如有机肥常用的淀粉粘合剂,正常浓度为 10%-15%,对应比重 1.05-1.10g/cm³),对比工艺要求值,判断是否存在浓度偏差;

  • 用量核查:查看粘合剂计量泵的流量数据(如每小时设定用量 50L,实际流量是否稳定),同时检查输送管道是否存在堵塞(用压力计检测管道压力,压力骤升说明堵塞);

  • 类型确认:确认当前粘合剂类型是否与物料匹配(如有机肥用淀粉 / 腐殖酸粘合剂,复合肥用磷酸铵溶液粘合剂,混用类型会导致粘结力不足)。

3. 调整方案

  • 浓度不当:浓度低则添加固体粘合剂(如淀粉、羧甲基纤维素),边添加边搅拌至浓度达标;浓度高则加入清水稀释,确保浓度波动不超过 ±1%;

  • 用量偏差:用量不足时,将计量泵流量上调 5%-10%,观察成球率变化(每调整一次,稳定运行 30 分钟后检测);用量过多时,下调流量 3%-5%,同时清理圆盘内壁黏附物料;

  • 类型错配:立即更换适配粘合剂,更换前需彻底清洗粘合剂储罐与输送管道,避免残留粘合剂与新类型发生反应。

二、关键点二:物料细度 —— 成球的 “基础骨架”,粗细不均会直接破坏料核稳定

圆盘造粒对物料细度有严格要求:粉状物料需达到 “80% 通过 80 目筛(粒径≤0.18mm)”,且粗细分布均匀。若物料细度突然变粗(如大颗粒占比增加)或出现 “粗细分层”,会导致料核形成困难,成球率显著下降。

1. 问题表现

  • 物料过粗(大颗粒占比>20%):无法与粘合剂充分接触,料核难以形成,大量粗颗粒随圆盘转动被甩出,成球率下降 20%-25%;

  • 物料过细(粉尘占比>30%):易被粘合剂过度包裹,形成 “糊状” 物料,无法团聚成稳定颗粒,反而黏附圆盘;

  • 粗细分层:圆盘内出现 “上层粉尘、下层粗颗粒” 的分层现象,颗粒大小不均,合格颗粒占比骤降。

2. 排查方法

  • 细度检测:取 100g 待造粒物料,用 80 目标准筛进行筛分,称量筛上残留物料重量,计算通过率(正常通过率≥80%),若通过率<75%,说明物料过粗;

  • 源头追溯:检查前端粉碎机(如笼式粉碎机、锤片式粉碎机)的筛网是否破损(若筛网出现孔洞,粗颗粒会直接进入造粒环节),同时查看粉碎机转速是否稳定(转速下降会导致粉碎不充分);

  • 混合均匀性检查:取圆盘内不同位置(中心、边缘、底部)的物料样本,分别检测细度,若各位置通过率差异>10%,说明物料混合不均,存在分层。

3. 调整方案

  • 物料过粗:更换粉碎机破损筛网(如将 1.0mm 筛网更换为 0.8mm),同时将粉碎机转速上调 5%-10%(如从 3000r/min 升至 3200r/min),确保物料细度达标;

  • 物料过细:在物料中添加少量粗粉(如粒径 0.2-0.3mm 的返料颗粒),调整粗细比例,使粉尘占比控制在 20% 以内;

  • 粗细分层:检查圆盘进料口的布料装置(如分料板)是否偏移,确保物料均匀分布在圆盘内;同时适当降低圆盘转速(如从 18r/min 降至 15r/min),延长物料混合时间,减少分层。

三、关键点三:圆盘倾角 —— 成球的 “空间条件”,角度偏移会改变物料停留时间

圆盘造粒机的圆盘倾角(常规范围 35°-45°)决定物料在圆盘内的停留时间与运动轨迹:倾角过小,物料停留时间过长,易形成大结块;倾角过大,物料停留时间过短,料核未充分长大就被甩出,成球率下降。成球率突然下降时,需优先排查倾角是否因设备振动、螺栓松动发生偏移。

1. 问题表现

  • 倾角过大(>45°):物料在圆盘内停留时间从正常的 2-3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以内,料核仅能长到 1-2mm 就被甩出,合格颗粒(2-5mm)占比不足 60%;

  • 倾角过小(<35°):物料堆积在圆盘底部,转动时相互挤压形成大结块(直径>8mm),合格颗粒占比下降,同时圆盘负载增加,电机电流升高;

  • 倾角单侧偏移:圆盘出现 “一边高、一边低” 的倾斜,物料向低侧集中,成球不均匀,单侧成球率仅 50%-60%。

2. 排查方法

  • 倾角测量:用角度仪紧贴圆盘边缘,分别测量圆盘 “前、后、左、右” 四个方向的倾角,对比工艺设定值(如设定 40°),若任一方向偏差>2°,即判定为倾角偏移;

  • 螺栓检查:查看圆盘支撑框架的固定螺栓(通常为 8-12 颗 M20 螺栓),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栓扭矩(标准扭矩 200-250N・m),若扭矩不足,说明螺栓松动导致倾角偏移;

  • 负载检测:观察电机电流表,若电流比正常水平升高 10%-15%,可能是倾角过小导致物料堆积,增加圆盘负载。

3. 调整方案

  • 倾角过大 / 过小:松开支撑框架的固定螺栓,通过调节液压千斤顶(或手动丝杠)调整圆盘高度,使倾角恢复至工艺设定值(如从 45° 调回 40°),调整后重新拧紧螺栓并复核扭矩;

  • 单侧偏移:重点检查偏移侧的螺栓,若螺栓松动,先紧固螺栓;若支撑框架变形,需更换变形部件(如角钢支架),确保圆盘水平度偏差≤1°;

  • 特殊场景:若生产的颗粒粒径需调整(如从 3mm 改为 5mm),可同步微调倾角 —— 粒径增大时,倾角下调 1°-2°(延长停留时间);粒径减小时,倾角上调 1°-2°。

四、关键点四:圆盘转速 —— 成球的 “动力来源”,转速异常会破坏料核形成节奏

圆盘转速通过 “离心力” 与 “重力” 的平衡影响成球效果:转速过高,离心力过大,物料紧贴圆盘边缘,无法形成料核;转速过低,重力大于离心力,物料仅在圆盘底部滑动,团聚效率低。成球率突然下降时,需排查转速是否因电机故障、传动系统磨损发生异常。

1. 问题表现

  • 转速过高(>20r/min):物料被离心力甩至圆盘边缘,形成 “环形料层”,无法在圆盘中心形成料核,成球率骤降至 60% 以下,且颗粒易被甩碎;

  • 转速过低(<15r/min):物料运动速度慢,料核形成效率低,1 小时内合格颗粒产量从 1.5 吨降至 0.8 吨,同时物料易黏附圆盘;

  • 转速波动(±2r/min):料核形成节奏被打乱,颗粒大小不均,部分颗粒因转速突然升高被甩碎,成球率不稳定。

2. 排查方法

  • 转速测量:用转速表紧贴圆盘传动轮(如皮带轮、齿轮),测量实际转速,对比工艺设定值(常规 15-18r/min),若偏差>1r/min,即判定为转速异常;

  • 传动系统检查:查看皮带传动的皮带是否打滑(皮带松弛会导致转速下降),齿轮传动的齿轮是否磨损(齿面磨损量>0.5mm 会导致转速波动);

  • 电机检查:用万用表检测电机电压(正常 380V±5%)与电流,若电压波动过大(如低于 360V),会导致电机转速下降;同时检查电机轴承是否异响,轴承磨损会导致转速不稳定。

3. 调整方案

  • 转速过高 / 过低:若为变频电机,直接通过控制柜调整频率(如从 50Hz 降至 45Hz,转速从 18r/min 降至 16r/min);若为固定转速电机,更换传动轮直径(转速过高则增大从动轮直径,转速过低则减小从动轮直径);

  • 转速波动:皮带打滑则张紧皮带(调整皮带轮中心距),齿轮磨损则更换齿轮(选用 45# 钢淬火齿轮,耐磨性提升 3 倍);电机电压波动则加装稳压器,轴承异响则更换电机轴承(选用 SKF 等品牌轴承,延长使用寿命);

  • 实操技巧:调整转速时,每次变动 0.5r/min,稳定运行 30 分钟后检测成球率,避免一次性大幅调整导致成球率进一步下降。

五、关键点五:物料含水率 —— 成球的 “湿度平衡”,干湿失衡会直接导致颗粒散碎

物料含水率是圆盘造粒的 “隐形关键”:最佳含水率为 20%-25%(有机肥)、18%-22%(复合肥)—— 含水率过低,物料缺乏黏性,无法团聚;含水率过高,物料过度黏结,易形成大结块。成球率突然下降时,需排查含水率是否因原料变化、粘合剂添加过量发生波动。

1. 问题表现

  • 含水率过低(<18%):物料干燥松散,与粘合剂混合后仍无法形成料核,大量粉状物料被甩出,成球率下降 25%-30%;

  • 含水率过高(>28%):物料呈 “泥状”,黏附圆盘内壁与刮刀,无法形成独立颗粒,合格颗粒占比不足 50%;

  • 含水率波动(±3%):成球率忽高忽低,颗粒时而松散、时而结块,生产稳定性差。

2. 排查方法

  • 含水率检测:取 100g 待造粒物料,用快速水分测定仪检测含水率(加热温度 105℃,烘干 30 分钟),对比工艺要求值,若偏差>2%,即判定为含水率异常;

  • 源头排查:检查原料储存仓是否漏雨(雨水会导致原料含水率升高),同时查看粘合剂添加量是否过量(粘合剂含水量高,过量添加会间接提升物料含水率);

  • 圆盘内观察:若圆盘内物料呈 “粉尘状”,说明含水率过低;若呈 “糊状” 且黏附刮刀,说明含水率过高。

3. 调整方案

  • 含水率过低:通过圆盘内的雾化喷头补充清水(每小时添加 5-10L,根据含水率变化调整),同时适当增加粘合剂用量(提升黏性);

  • 含水率过高:减少粘合剂用量(下调计量泵流量 5%-10%),同时在物料中添加干料(如返料颗粒、干燥秸秆粉),每添加 10kg 干料可降低 1% 含水率;

  • 含水率波动:在原料储存仓加装湿度传感器,实时监测原料含水率,提前调整粘合剂用量与清水添加量,避免含水率大幅波动。

六、结语:成球率下降不可怕,精准排查是关键

圆盘造粒机成球率突然下降并非 “绝症”,只要围绕 “粘合剂、物料细度、圆盘倾角、圆盘转速、物料含水率” 五个关键点,按照 “问题表现 - 排查方法 - 调整方案” 的逻辑逐一验证,即可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成球率是 “多因素协同作用” 的结果 —— 例如粘合剂用量不足与含水率过低可能同时存在,此时需优先调整影响更大的因素(如先提升含水率至合格范围,再调整粘合剂用量)。同时,日常生产中需建立 “每日巡检制度”,定期检查这五个关键点,避免问题积累导致成球率突然下降,确保圆盘造粒机稳定运行,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合格率。



标签:

Copyright © 2012-2021 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34113号-4 XML地图  平台电子营业执照信息公示

186-0384-73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