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!
免费咨询热线
186-0384-7333在有机肥、饲料、生物质燃料等颗粒制品生产中,平模造粒机凭借结构简单、操作便捷、适配物料范围广的优势,成为中小型生产企业的核心设备。颗粒硬度作为产品品质的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产品的运输稳定性、存储期限及使用体验 —— 例如,有机肥颗粒硬度不足易破碎结块,饲料颗粒硬度不够会导致营养成分流失,生物质燃料颗粒硬度低则燃烧效率下降。而模具压力是决定颗粒硬度的核心因素,合理调整模具压力,能有效解决颗粒松散、易断裂等问题。本文将从调整前准备、压力调整步骤、常见问题处理及操作注意事项四个维度,提供一套系统的平模造粒机模具压力调整指南,帮助操作人员精准控制颗粒硬度。
在调整模具压力前,需先明确颗粒硬度的目标标准,并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,避免因设备故障或物料问题影响压力调整效果,确保调整过程安全、高效。
不同行业、不同用途的颗粒制品,对硬度的要求存在差异。操作人员需先根据产品标准或客户需求,明确颗粒硬度的目标范围。例如:
有机肥颗粒:硬度通常要求在 2-4kg(采用颗粒硬度计检测,数值为抗压强度),过高易导致作物难以吸收,过低则易破碎;
饲料颗粒:畜禽饲料硬度需控制在 1.5-3kg,水产饲料因需防水泡散,硬度需提升至 3-5kg;
生物质燃料颗粒:硬度需达到 4-8kg,以保证运输中不易碎裂,且燃烧时不易坍塌。
建议通过前期小批量试生产,记录不同压力下颗粒的硬度值,找到 “硬度达标且颗粒成型率高” 的压力区间,作为调整参考。
模具压力调整需建立在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,若设备存在部件磨损、间隙异常等问题,即使调整压力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,甚至可能引发设备故障。检查重点包括:
模具与压轮间隙:模具与压轮的配合间隙是影响压力传递的关键,正常间隙应控制在 0.1-0.3mm。若间隙过大,压轮无法有效挤压物料进入模具孔,导致压力不足;若间隙过小,模具与压轮直接摩擦,会加速部件磨损。检查时可将薄纸片(厚度 0.1mm)插入间隙,若纸片能轻松抽出且无明显卡顿,说明间隙正常;若纸片被卡住或无法插入,需先调整间隙。
压轮轴承与传动系统:压轮轴承若出现磨损、卡顿,会导致压轮转速不均,压力传递不稳定;传动系统(如齿轮、皮带)若存在松动、打滑,会导致压轮动力不足。检查时启动设备空载运行,观察压轮转动是否平稳,有无异响,若发现异常需及时更换轴承或紧固传动部件。
模具孔通畅性:模具孔若被物料堵塞或存在结垢,会导致物料挤出阻力增大,颗粒成型时易出现 “空心”“裂纹”,误以为是压力不足。需用专用清理工具(如细钢丝刷、通孔针)清理模具孔,确保每个孔道通畅,无残留物料或杂质。
液压系统(若为液压式调整):对于采用液压装置调整压力的平模造粒机,需检查液压油位是否在标准刻度内(油位应高于油箱 1/2 处),液压管路有无泄漏,压力表是否正常显示(无指针跳动、归零异常),若液压系统故障需先维修,再进行压力调整。
物料的水分、粒度、混合均匀度会直接影响成型效果与压力需求。若物料参数波动过大,压力调整会失去参考意义。调整前需确认:
物料水分:水分过高会导致物料黏连,堵塞模具孔,且颗粒易变形;水分过低会导致物料流动性差,挤压时易出现 “断粒”。不同物料的最佳水分范围不同,有机肥物料水分需控制在 15%-20%,饲料物料为 12%-16%,生物质燃料物料为 10%-15%。可通过水分测定仪检测,若水分不达标,需先干燥或加水调整。
物料粒度:物料粒度应与模具孔直径匹配,通常要求物料粒径不超过模具孔直径的 1/3。例如,模具孔直径为 8mm 时,物料粒径应≤3mm。若粒度超标,需先通过粉碎机二次粉碎,避免大颗粒堵塞模具孔,影响压力传递。
物料混合均匀度:若物料中含有较多粗纤维(如秸秆、木屑)或硬质杂质(如石子、金属屑),会导致局部压力集中,颗粒硬度不均。需检查物料混合情况,确保纤维类物料与黏合剂(如淀粉、膨润土)混合均匀,且无杂质混入。
平模造粒机的模具压力调整主要通过 “调整压轮与模具的相对位置” 实现,常见调整方式有 “机械螺杆调整” 与 “液压调整” 两种,操作步骤略有差异,但核心逻辑均为 “逐步增压、试产检测、微调优化”,避免一次性大幅调整导致设备过载或颗粒过硬。
机械螺杆式调整通过旋转调节螺杆,推动压轮支架移动,改变压轮与模具的间隙,进而调整压力(间隙越小,压力越大)。具体步骤如下:
第一步:初始压力设定
启动设备,待空载运行平稳后,将物料缓慢送入进料口(进料量为额定进料量的 50%),此时若颗粒松散、易破碎,说明初始压力不足。关闭进料阀,停止送料,用扳手顺时针旋转调节螺杆(通常设备两侧各有 1 个调节螺杆,需同步旋转,避免压轮偏移),每次旋转角度控制在 15°-30°(对应间隙缩小约 0.05-0.1mm),旋转后手动转动压轮,感受阻力变化,确保无明显卡顿。
第二步:试产检测硬度
重新开启进料阀,恢复正常进料量,运行 5-10 分钟后,收集颗粒样品,用颗粒硬度计检测硬度值。若硬度未达到目标值,重复第一步操作,继续顺时针旋转调节螺杆,每次调整后均需试产 3-5 分钟,再检测硬度,避免调整过快导致压力骤增。
第三步:找到最佳压力区间
当检测到颗粒硬度达到目标下限后,每次调整螺杆的角度缩小至 10°-15°,并同步观察颗粒成型率(成型率应≥95%)与表面状态(无裂纹、无空心、表面光滑)。若硬度达标且成型率高,记录此时调节螺杆的旋转圈数或位置,作为固定参数;若硬度超过目标上限,或颗粒出现 “过脆”“表面开裂”,说明压力过大,需逆时针旋转调节螺杆,每次 10°,直至硬度与成型效果均达标。
液压式调整通过液压泵站控制油缸伸缩,推动压轮支架移动,压力调整更精准、稳定,且可通过压力表直接读取压力值,操作步骤如下:
第一步:设定初始压力值
启动设备与液压系统,观察压力表显示,初始压力通常设定为设备额定压力的 40%-50%(例如设备额定压力为 20MPa,初始压力设定为 8-10MPa)。开启进料阀,缓慢进料,若颗粒松散,关闭进料,通过液压泵站的 “增压阀” 缓慢提升压力,每次增压 0.5-1MPa,增压后保持液压系统稳定 1-2 分钟,避免压力波动。
第二步:试产与硬度匹配
恢复进料,运行 8-10 分钟后收集颗粒样品,检测硬度。若硬度未达标,继续通过增压阀提升压力,每次 0.3-0.5MPa,试产检测;若硬度达标,记录此时的压力表数值,例如目标硬度为 5kg 时,对应压力为 12MPa,可将此压力作为基准。
第三步:压力稳定与锁定
找到基准压力后,运行设备 30 分钟,期间每隔 10 分钟检测一次颗粒硬度与压力表数值,若硬度无明显波动(波动范围≤0.5kg),压力表数值稳定(无压降),说明压力已稳定,可通过液压系统的 “锁定阀” 固定压力,避免因设备振动导致压力变化;若期间出现压力下降,需检查液压管路是否泄漏,或油缸密封是否损坏,维修后重新调整。
物料更换时的压力调整:当更换不同类型的物料(如从有机肥物料切换为饲料物料),需重新调整压力。通常密度大、黏性高的物料(如饲料)所需压力较低,密度小、纤维多的物料(如生物质燃料)所需压力较高。建议先将压力降至初始值的 30%,再按上述步骤逐步调整,避免直接沿用旧压力参数导致颗粒成型异常。
模具磨损后的压力补偿:模具使用一段时间后(通常累计运行 1000-2000 小时),模具孔会出现磨损,孔径变大,此时即使保持原有压力,颗粒硬度也会下降。需根据磨损程度适当提升压力,例如模具使用初期压力为 10MPa,磨损后可提升至 11-12MPa,但压力提升幅度不宜超过额定压力的 20%,否则会加速模具与压轮的磨损,若压力提升后硬度仍不达标,需更换新模具。
在调整模具压力过程中,操作人员常遇到 “压力调大但硬度未提升”“颗粒硬度不均”“压力调整后设备故障” 等问题,需针对性分析原因,避免盲目调整。
可能原因:① 模具孔磨损严重,孔径过大,物料挤出时无法形成足够密度;② 物料水分过高,挤压时水分被挤出,颗粒内部出现空隙;③ 压轮磨损,表面凹凸不平,无法均匀挤压物料;④ 传动系统动力不足,压轮实际转速低于额定值,压力传递不充分。
解决方案:① 检查模具孔磨损情况,若孔径扩大超过原尺寸的 10%,更换新模具;② 检测物料水分,若水分超标,通过干燥设备降低水分至标准范围;③ 检查压轮表面,若有明显磨损或凹槽,更换压轮;④ 检查电机转速、皮带松紧度,确保传动系统正常,必要时更换电机或皮带。
可能原因:① 压轮与模具间隙不一致(一侧间隙大,一侧间隙小),导致两侧压力不同;② 物料混合不均,局部含有过多粗纤维或杂质,影响成型;③ 模具孔部分堵塞,堵塞孔挤出的颗粒因阻力大而过硬,通畅孔挤出的颗粒因压力分散而松散。
解决方案:① 用塞尺检测压轮两侧间隙,调整调节螺杆或液压油缸,确保两侧间隙一致(误差≤0.05mm);② 检查物料混合环节,延长混合时间,或增加搅拌装置,确保物料均匀;③ 停机清理模具孔,用通孔针逐个疏通堵塞孔,确保所有孔道通畅。
可能原因:① 压力调整过大,模具与压轮间隙过小,导致机械摩擦加剧;② 液压系统压力超过额定值,油缸或管路承受过大负荷;③ 物料中混入硬质杂质(如石子、金属),挤压时卡住压轮或模具。
解决方案:① 立即停机,逆时针旋转调节螺杆或降低液压压力,增大模具与压轮间隙,直至异响消失;② 检查设备额定压力值,确保调整后的压力不超过额定值的 80%,避免液压系统过载;③ 清理物料中的杂质,在进料口加装滤网(孔径根据物料粒度设定),防止杂质进入设备。
模具压力调整不仅关乎颗粒硬度,还直接影响设备安全与使用寿命,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以下注意事项,避免操作失误导致损失。
严禁带料调整间隙 / 压力:调整模具与压轮间隙或模具压力时,必须先停止进料,待设备内物料完全排出后,关闭设备电源(液压式需关闭液压系统),再进行调整,避免物料挤压导致手部受伤,或设备误启动引发事故。
佩戴防护装备:调整过程中需佩戴手套(防机械划伤)、护目镜(防物料飞溅)、耳塞(防设备噪音),若物料存在粉尘或异味,需佩戴口罩或防毒面具。
避免单人操作:液压式压力调整或大型设备的螺杆调整,建议由 2 人配合操作,1 人负责调整,1 人负责观察设备状态与压力表数值,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停机。
定期润滑:调整压力后,需对压轮轴承、调节螺杆、液压油缸等部件添加润滑油(轴承用锂基润滑脂,螺杆用齿轮油,液压系统用 46# 抗磨液压油),润滑周期为每运行 8 小时添加一次,确保部件运转顺畅,减少磨损。
记录调整参数:建立 “压力调整记录表”,记录每次调整的日期、物料类型、水分、压力值、颗粒硬度、调整人员等信息,便于后期追溯与优化,避免重复试错。
定期检查模具与压轮:每周检查一次模具表面磨损情况与压轮表面状态,每月测量一次模具孔直径,若发现磨损超标,及时更换部件,避免因部件老化导致压力失控。
分批次调整,避免频繁变动:若生产需求无重大变化,建议固定压力参数,避免频繁调整,减少设备磨损与参数波动。若需调整,应分批次小幅度进行,确保生产稳定性。
结合季节调整压力:夏季环境温度高,物料水分易蒸发,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压力;冬季温度低,物料流动性差,可能需要适当提升压力,操作人员需根据季节变化微调参数,保证颗粒硬度稳定。
定期校准检测工具:颗粒硬度计、压力表、水分测定仪等检测工具需定期校准(硬度计每 3 个月校准一次,压力表每 6 个月校准一次),确保检测数据准确,避免因工具误差导致压力调整偏离目标。
平模造粒机模具压力调整并非 “压力越大越好”,而是需在 “颗粒硬度达标”“设备安全运行”“生产效率稳定” 三者之间找到平衡。操作人员需通过前期准备明确目标、按步骤精准调整、针对性解决问题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,逐步积累经验,形成适合自身生产场景的压力调整方案。
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,部分新型平模造粒机已配备 “自动压力控制系统”,可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颗粒硬度,自动调整模具压力,减少人工干预。但无论设备如何升级,操作人员对 “压力与硬度关系” 的理解、对设备状态的判断能力,仍是保障生产品质的核心。希望通过本文的指南,帮助操作人员掌握模具压力调整技巧,实现颗粒制品品质的稳定提升与设备的长期高效运行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1 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34113号-4 XML地图 平台电子营业执照信息公示